原標題:下班後的選擇,哪種方式能讓你明天更有活力?
你是否也曾下班後仍心繫工作,導致輾轉難眠、隔日精神不濟,甚至還沒上班就壓力山大?現代職場巨大的壓力,讓員工的心理健康與工作表現面臨挑戰。本文將告訴你下班後有效提升活力的關鍵,聚焦於「心理抽離」與「放鬆」這兩種修復策略。了解這些實用策略,助你告別下班後焦慮,每天都能滿血回歸!
文: 小婉家族研究生 陳薇勻 | 工商心理實驗室 ![]() |
下班後還在想工作,結果睡不好,隔天一早超厭世?
還沒開始上班,就覺得壓力山大,根本不想動?
現代職場中,員工的心情變化對於工作表現與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。過去研究指出,快樂的員工通常能展現較高的工作績效、滿意度、創造力與生產力,而負向心情則可能導致工作績效下降、組織公民行為減少,甚至影響個人身心健康。此研究關注員工每日下班與上班之間的心情轉變,並探討放鬆與心理抽離在這個過程中的影響。
此研究基於努力—修復模型(Effort-Recovery Model),探討員工在每日下班後的心情狀態如何影響隔天上班的情緒,並關注兩種重要的修復策略:
心理抽離(Psychological Detachment)—即員工在下班後是否能夠擺脫工作思考,真正遠離與工作相關的壓力。
放鬆(Relaxation)—即員工是否透過休閒活動來維持正向心情,讓自己身心放鬆。
此外,也進一步探討個人特質(盡責性與情緒穩定性)在修復機制中的調節作用。研究結果發現到,當員工在下班後處於負向心情時,他們較傾向採取「心理抽離(psychological detachment)」的方式來改變自身的認知,進而改善後續的負向心情;相反地,當員工下班後處於正向心情時,他們較會選擇「放鬆活動(relaxation)」來維持自身狀態,進而維持後續的正向心情。
然而,個性也會影響員工下班後的修復效果——高盡責性的員工即使嘗試心理抽離,仍因責任感強難以擺脫負向情緒,影響隔天心情;而高情緒穩定性的員工則較能透過放鬆與心理抽離來有效調節情緒,維持良好狀態。
心理抽離與放鬆是兩種有效的修復策略,但個人特質會影響其效果。因此,組織應提供員工紓壓與心理修復活動,以及提供員工社交機會,例如部門活動、運動社團或聚餐補助,以促進心理抽離;並鼓勵員工參與正向心理學相關課程,學習壓力管理技巧。
小婉家族研究生 ROLA
參考文獻:
蔡泓育、方沴淳(2019)。每日下上班正負向心情的關係:放鬆與心理抽離的中介效果及盡責性與情緒穩定性的調節效果。人力資源管理學報,19(2),1-27。https://doi.org/10.6147/JHRM.201912_19(2).00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