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透過 AI 或真人決定裁員名單,人資都會有罪惡感


文:Miriam 陳嬿婷

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,人資的甄選、任用、晉升以及人才發展可以透過AI來進行並能節省人力與時間,許多人認為人資透過 AI 做裁員判斷是在避免罪惡感而不公平,但透過人工來決定裁員名單,就很公平嗎?

前陣子 Google 大規模裁員 12,000 人,開始有流言謠傳 Google 是透過演算法來決定裁員名單,後來 Google 有聲明,他們「沒有用任何算法」來決定裁員名單。

會有這樣的謠傳也不無道理,現在許多 HR 都會透過數據來協助判斷甄選、任用、晉升以及人才發展,比較常聽的就是在篩選履歷上,國內外許多大企業都會使用 ATS (Applicant Tracking System) 自動篩選、過濾履歷,直接告訴企業哪些履歷需要面試,哪些履歷可以直接略過。

現行也有許多公司導入 AI 面試,透過演算法判斷臉部表情、聲音語調與用詞等資訊,來篩選面試者,替企業省去很可觀的面試成本,包含人力與時間,當然還有情感交流的判斷。

所以能夠理解,為什麼會有謠傳認為裁員名單是從演算法而來,雖然 Google 否認了,但我認為即使沒有直接使用演算法,但也算是有間接使用了,畢竟曾經透過 AI 來預測晉升與人才發展,這些數據產出之後,被記得在腦袋中。

當要列出裁員名單時,那些曾經的數據,都會影響著人工列出裁員名單,因此,雖然不是演算法直接列出名單,但演算法過往的成果記錄,在無形之中也成為了裁員的參考依據,有些報導會認為,人資透過 AI 做裁員判斷是在避免罪惡感,我反而認為,不論裁員名單是怎麼產出的,當這個劊子手,本身都會有罪惡感,況且,AI 提出的名單只是建議,就像同事提出的建議一樣,仍都需要經過一番討論與咀嚼,才能產出結果,對我來說,不論是系統、演算法或是測驗,這些產出如同坐在我隔壁的同事,對我有相同的影響力。

舉例,當 AI 說小明很好,我同事說小明真的很好,那我就會認為「嗯嗯,小明很好這個論點是沒問題的」

當 AI 說小七很好,我同事說小七很差勁,我就會開始懷疑「小七到底好不好?!」

相反過來,當 AI 說小六很差勁,我同事說小六很好,我也會懷疑小六到底好不好,所以,AI 的提出的一些結論,其實就如同身邊同事給的建議一樣,不論是真實性、影響力,都差不多,最終執行裁員通知的是人資,罪惡感是不會因為資料來源而減少的,最後,有些報導會說如果真的是透過 AI ,那很不公平。

但我不禁納悶,透過人工來決定裁員名單,就很公平嗎?不論討論裁員的成員有誰,一定都會被覺得不公平,不論是執行長或外部顧問,一定都會有人覺得不公平,因為只要是被裁員都會覺得不公平,如同績效評核裏頭,無論績效校準做得多好,績效差的人都會覺得不公平,本來自我評價和外界給的評價,就會存在著許多落差。

文章的收尾,想跟大家分享的是,AI 無形中已經影響了許多決策,而 AI 提供的參考建議,並不會降低真實世界中的情緒上負擔。

了解更多本文作者的推薦內容 > 【實體課】人資提問力培訓,四步驟成為溝通高手

看更多 知識市集 好文 >>

做好人才管理,趕快報名、諮詢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