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標題:遠距與微課的比較分析_分析角度二:課程產生
進入 2022 第二季以來,我應邀到許多知名企業,為訓練伙伴說明「微課」與「遠距」的差異;這兩項手法是數位培訓的兩個碁石面向,各自有不同的角色與優缺點,我也運用了十個不同的指標來進行分析,就讓我們一一與您分享吧!
承接上一個主題「分析角度一:臨危轉換」,本次以「課程產生」的角度來進行比較。
當我們沒有「臨時轉換」的問題存在時,若是企業方需要一場訓練,要求的分別是「遠距」或是「微課」時,在課程全新產生的路上,這兩者又各自有什麼考量呢?
讓一門訓練,從無到有去進行設計,進而提供予企業方,這是許多職業講師的工作;以往在實體訓練時,我們著重的,都是內容的設計與整理。
但是在數位培訓的過程中,講師要考量的,會更多;從設計到實踐的路上,講師要投注的也更多。
因此,在比較這項指標上,我們得針對這兩種方案:遠距與微課,再細分出內容設計、課程準備、執行實踐三者去思考。
先從「遠距」這個層面來看:
一、在內容設計上,它是很簡單的,就如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,它幾乎可以不用做太大的變動,就可以無痛銜接;頂多就是本來準備的活動要更換為討論為主。
二、在課程準備上,它也屬於中偏簡單的,我們只要注意簡報的呈現要不要調整即可,這對講師而言是很棒的。
三、在執行實踐上,這應該才是遠距比較有挑戰性的地方,若是遠距會議平台並不是講師常用的,那我們可能需要先試一下連線;如果需要助教人員隨時關注學員反饋,或是協助分組討論的話,就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了。不過,當然啦,這樣的時間也是在一兩個小時之內,和待會要講的微課,優勢還是很大的。
接著,讓我們來看看「微課」:
一、在內容設計上,這是微課是否有效的基礎,講師必須進行架構碎片化工程,只萃取出重點中的重點,這可能就需要講師花費約一兩天的時間。
二、在課程準備上,這就是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了,從攝影、後製、上字幕,都應該都不是講師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;因此,這個階段將會進入到協作的過程,講師也需要更多的團隊來參與。
三、在執行實踐上,這個部份對於講師來說是最省事的,只要產品完成,講師這個部份應該是著重於企業方需不需要延伸的混成學習,或者,需不需要有考卷或行動計劃,來強化學習成果。
因此,在第二個指標:課程產生,兩者各自得到的分數是:
遠距:★★★★☆
微課:☆☆☆☆☆
在「課程產生」上,「遠距」大勝於「微課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