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:陳漢鍾Clark Chen
原文標題:中小企業留住人才的策略
近年許多台灣的中小企業苦於找不到人才,知名度、薪資及公司規模缺乏競爭力,是三大主要原因。
對於中小企業HR來說,在「先天」條件較不具優勢的情況下,要如何進行招募呢?從調整自己的招募對象開始,到讓新人覺得能有所成長,建立良好的工作團隊文化,只要馬上努力,絕對是可以吸引人才,並讓人才願意長久留在公司的喔!
台灣的中小企業所面臨的問題繁多,財務、業務、技術、管理等都是,但檢討起來若要能有效解決,最後幾乎都歸究在同一項,就是人員素質不佳,經驗不足。
主要的原因在於:
一、中小企業知名度不高,對應徵者未來的履歷沒有加分效果。
因此新人寧願去高知名度的公司當個小和尚,將來跳槽好歹也是系出名門,彷彿鍍了一層金,能為自己沾光不少;就好像畢業於名校,不管自己是第幾名畢業,總存在一定的光環。
二、薪資偏低。
中小企業由於規模不大,毛利率再高,淨利額還是有限。人力成本大多是主要費用,因此人員數量、薪資成本都需控管。加上人員不多,薪資的差距無法拉大,因此只能跟著市場的行情調整,自然吸引不到好人才。
三、公司規模小。
工作環境無法寬敞,員工擠在有限的空間,文件物品四處堆放並不舒適;更由於用人精簡,因此每人都是身兼數職,財務兼人資,採購兼總務,校長兼撞鐘,好處是溝通成本不高,壞處是每項工作都無法專精,每人樣樣通樣樣鬆,像是麵攤的什錦麵,沒有特色純粹是填飽肚子;這對想要學得一技之長的新人就無吸引力,若再加上公司內家族氣味濃厚,也會讓新人更加卻步。
針對中小企業事多錢少的缺點,除了可以藉由設法上櫃來提升知名度外,不然就是參加政府的獎項比賽,如磐石獎、中堅企業獎、國品獎等來提升;薪資獎金及工作專精度要與高科技公司PK的空間,其實不大。但是中小企業也不能因此而坐以待斃,在人材的選、育、用、留還是要有策略,不然問題的根因,永遠無法獲得有效解決。
一還是要設法去找到好的人才,尤其從調整自己的招募對象開始。
目標人選不要放在台成清交的大學,你選他他不會選你,而是要從四中(中山,中正,中央,中興)等學校開始找起,再不然就從台科大,台北的技職體系學校中,挑較靈巧活潑的學生;同時提高目標大學的敘薪標準,而不是所有大學同一標準,有些後面的大學就只能給予高中的薪資。
二人員進來後,主管的領導與管理是中小企業要特別注重的地方。
中小企業知名度不佳,薪資不高,但能吸引人員繼續待下去的地方,可以與高科技公司有所不同的地方,就是部門內部的凝聚力要強。
因此企業老闆與高階主管要花時間,去關心部屬,提高團隊的向心力。中小企業老闆與主管就是要能放下身段,近距離與所屬博感情,身先士卒共同工作,一起承擔問題解決問題;若只是指責沒有鼓勵,員工一旦沒有向心力,人員流動過快,由於中小企業人員不多,一個蘿蔔一個坑,一下子就崩盤了。
三是中小企業工作雖雜,但還是要讓員工覺得有所成長,這是能否吸引新人留下的重點。
在知名企業每個員工可能都是小螺絲釘,每人埋首工作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;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流程短,因此可讓員工看到公司作業的全貌。
所以可以利用開會時,定期讓員工一起分享每人工作的心得,一來訓練員工了解他人工作,二來也可留下作業文件,不會因為人員走掉,立即出現工作青黃不接現象,同時也可以讓員工從不同的角度來了解公司的各項作業流程,一舉數得。
台灣的中小企業占90%以上,雖無法與高科技,或上市櫃大企業比較,但從選人開始自己就沒有策略。人員的招募,就像是撿到籃子的就是菜;老闆沉醉於自己專長的技術或業務,無法拉進與員工的距離;員工自覺工作內容重覆單調,沒有成就感;因此人員流動率持續偏高,造成中小企業焦頭爛耳於人事問題,無法做人力資源的工作,當然無力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質與競爭力,中小企業的員工也無法培養經驗與專業,對勞資雙方都是兩敗俱傷,兩者不斷的內耗,降低台灣整體的競爭力。
HR、主管留意!別讓這些事,讓人才離開你 >>>>
發了offer卻沒來?!為什麼報到率總是比人家低?
好公司都要會!新人第一天報到必做3件事,提高雇主品牌好感度
定期舉辦聚餐、旅遊,員工還是離開你?可能忽略三細節!
找人找得心很累? 養成一個好習慣,幫助你提升招募效能
跑了校徵還是找不到人?問題出在招募思維與流程(文末附招募流程檢核點)
全方面提升你的招募技巧,歡迎報名>>>>
成為搶手的人資招募,必修的招募漏斗數據思維
當個有梗的HR - 讓人才自己上門的創意社群招募
成功選才面談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