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標題:企業數位培訓的十項迷思_第五項迷思:花俏動畫引起興趣
自 2017 年開始,我就受企業的邀請發展企業數位培訓的內容方案;然而我發現,企業仍會因為許多原因,有著一些迷思,讓發展被阻絕,也讓各種可能性不被考量,因此,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十項由過去的經驗形成的迷思框框吧!
第五項我們來談談動畫。現在很多影片都可以用錢搞定。但是,我相信對於企業而言,總是需要一套「最低成本」的可能作法,沒有必要花大錢去做單一一套微課,更多的思考應該放在如何呈現最好的學習質感。
在去年的四月份,曾經有一段對話,一方是我,另一方是一位大學傳播科系方面的教授。
這位教授對於短視頻的研究很強,本身也是廣告片的導演,當他了解了我的微課作法後,盯著我的片段,說出了以下的結語:「羅老師,恕我冒犯,但是你的影片在我看起來,拍的鏡頭過於單調,而且和一般網紅比起來,動畫太少。」
這位教授所講的,是事實,也是故意而為之;但是為什麼會是這樣呢?
容我再舉另一個類似的案例。
有一次我去為一家大廠授課,那一場有兩位講師,一位是我,另一位是演藝圈著名的主持人;兩個人的主題其實都很類似,都是談「如何更正面的面對工作與人生」。
名主持人先上場,講述著他生命的起伏與趣事,底下回以如雷的笑聲;下半場的三小時,我就開始解析「正向思考」,並以許多培訓活動,來承襲前面的學習氛圍。
結束後,企業執行長陪我走到了停車場,回想地道:「羅老師,你們兩個人講的方向明明是一樣的,但是表現的深度差很多,明星談的是自己的人生,但是你卻是教我們如何去做到的方法。」
我淡淡笑著回道:「這,就是為什麼他是明星,而我是培訓師的原因。他必須設法讓人生變得很精彩,但是,我卻需要去給各位方法與步驟。」
大家能夠察覺兩件事異曲同工之處嗎?
我一開始去研究「微課」的起源,是因為內地的一家銀行企業大學,他們有兩百多支微課必須拍出來,但是,一般的攝影工作室報出來的價格,對他們來說很難成案,因此,我便臨危授命以 SOP 的概念介入,去研究如何可以以更精簡的方式來拍出這兩百多堂微課。
於是,我選擇簡化了大量的花俏動畫。
於是,我選擇去除了專業攝影導演的出場費用。
於是,我選擇規格化整個畫面結構與後製時間。
但是,我始終以一個想法為核心,那就是「讓觀察的訓練成效能維持」。
最後的結果,我以原來預算的三分之一,完成了這兩百多集。
其實,以目前市場技術而言,所有我們能想像到的動畫、影片,甚至是微電影,都是用「錢」就可以完成的。但是,我相信對於企業而言,總是需要一套「最低成本」的可能作法。
想要什麼,往上再加就好了,不是嗎?
當我長期靜觀美國、中國兩地的數位課程發展而言,我自己有幾點觀察是可以和大家分享的,為什麼我也不建議企業將微課做得很花俏:
一、高成本:
成本將直接影響到量,若是公司的預算只能得到十段微課,企業培訓數位化的腳步必定緩慢,學員也無法養成習慣。
二、速度感:
托網路的普及化,也拜人手一機的行動化,現在的數位培訓應該是可以做到「今天指定完成一門課,明天就可以培訓完成」的狀況,但是,若是製作時間過久,那麼,這個速度將跟不上來。
三、時效度:
很多年前,有些企業家對於數位培訓的概念是:引進一堂課,就可以用一輩子。這裡在談的,不是授權時間,而是課程時效度:在我認識的企業大學中,他們的認知大都形成,那就是每一套微課,大概每五年就會需要重新檢視,有可能案例需要重舉,有可能產品需要更新,有可能更多的理論或技巧必須塞入。
因此,企業沒有必要把單一一套微課花大錢去做,而是要在最少的成本中,以最好的學習質感去呈現。
微課不是電影,它也不是廣告,太在乎動畫與花俏,就像實體訓練時,太在乎講師使用的花俏道具一樣,過於放錯重點了。
繼續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