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數位課程的十項迷思(六):時間比照實體課程


文:羅亦耀|麥巨卡索訓練中心 執行長

原文標題:企業數位培訓的十項迷思_第三項迷思:時間比照實體課程

自 2017 年開始,我就受企業的邀請發展企業數位培訓的內容方案;然而我發現,企業仍會因為許多原因,有著一些迷思,讓發展被阻絕,也讓各種可能性不被考量,因此,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十項由過去的經驗形成的迷思框框吧!

第六項我們來談談時間。不論是遠距或微課,一般的數位培訓內容都很照搬實體培訓。不論是微課或遠距,重點在於「精斂」,講師必須把原先的內容進行壓縮,直接陳述重點。原本六小時的訓練,很可能只能呈現一百分鐘,但這一百分鐘,皆是精華。


當一家企業,今天邀請一位講師時,通常拿到的報價單上面,計價的單位應該是「小時」,也就是說,同樣一位講師,一堂課時間是三小時,還是六小時,後者應該會是前者的兩倍左右。

在企業培訓發展這麼多年,這是大家共同運行的法則,也是大家的共識。

但是,任何法則也都會讓大家形成一項框框,讓我們的思考就這樣被框住了。

於是,當我們面對到數位培訓時,這樣的迷思就會形成了。

若一場訓練是六個小時,當我們把它轉移到遠距教學,或者說,轉移到微課時,它的時間仍是六個小時嗎?
當然不是囉!

這幾年,我們在教導企業講師在教案設計時,都非常強調「上下互動」與「教學手法」,也就是說,我們會多運用一些時間來進行「潛移默化」、「思考引導」與「課程氣氛」,這些時間對於實體訓練是很重要的,它的存在可以融化學習中的冷漠,也暖和大家願意去學習的心。

但是很抱歉,這一段時間並不是「知識的移轉」。

也就是說,在一般正常的數位培訓中,不論是遠距或微課,它都很難完整的被移轉過去。

以我自己的訓練為例,在一般正常的情況而言,我大約會有六成的時間是在進行「講解」,而會有四成的時間在「互動」。

因此,若是把六小時的課程轉移到數位培訓上,遠距的時間就會是原先設計時間的六成,也就是會變成近四小時的內容。

企業數位課程的第六項迷思,講師可以不看鏡頭

「微課」的話就更辛苦了,因為微課的重點就在於「精斂」,講師更必須把原先的內容進行壓縮,直接陳述重點,因此,很可能六小時的訓練,只能呈現出八集的內容,也就是約一百分鐘的量體,只是,這一百分鐘,皆是精華。

如果企業方還是希望能維持原有的時間,讓我來告訴大家會發生什麼事:

一、混雜:當我沒有了那四成的互動時間,於是,我會被迫去找一些新的資料放進來,但是事實上,這些資料本來「是可以不用講」的,它可能是非必要的,也可能只是多出來的故事案例。

二、灌水:既然不需要精斂壓縮了,那就多講一些吧!於是,大量的背景介紹,大量的名詞解釋,大量的研發過程故事,也就是說,把學員可能在網路上面就查得到的資料再講一次。

三、尷尬:原先的互動時間,那就再設計互動吧!於是,講師只好被迫運用很不適合互動的遠距平台,操作著很不適合的活動,尷尬與冷漠就形成了。

不論是微課或遠距,我都是很熟悉的講師,事實上,我會做得很細膩,讓效果還是不錯;但是,我都知道那並不是最好的。

因為,不論是微課或遠距,都不是學員最舒適的學習方式,我們應該從效果去思考,而不是時間,強迫把學員與講師都「困坐」在螢幕前,這並不是我們辦訓的初衷,不是嗎?

繼續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