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後的企業培訓八大策略(四):行動學習化


文:羅亦耀|麥巨卡索訓練中心 執行長

原文標題:疫後的企業培訓八大策略_第四項策略:行動學習化

走著走著,就可以進行培訓;移動過程中,就可以進行培訓;北中南東,所有的同仁都接受同樣的培訓。這就是行動化學習的生態模樣。那麼該如何形成呢?可以從一些素材來分類……

目錄

在 2020 年,我曾經幫一家科技業的高階主管授課,課程裡面需要一個練習,是要針對各個相關面向進行大量的觀察、反饋,並提煉出關鍵字,好做為領導人在決策上的依循方向。
這些面向,包含了地緣政治、世界情勢、市場流向等,其中,就有一個面向是「科技趨勢」,也由於他們是科技公司,因此,這一塊是大家觀察最深、討論最多的面向,最後,大家提煉出了許多的關鍵字,其中,就有一個關鍵字:行動化。

當美食遇上了行動化,就成為外送平台;當腳踏車遇上了行動化,就成為共享單車;「行動化」的概念,發展至今,已經不再單指做成 app 這麼簡單的概念了,它代表的更可能是一種商業模式,甚至說,它也可能是一種生態形成。
好了,有點扯遠了,畢竟這篇文章談的並不是商業模式或決策思考,讓我們回來談談培訓吧!那麼,對於「培訓」而言,行動化又代表了什麼呢?

行動學習化

正如我前面所說的,行動化代表的可以是一種生態的形成,對於培訓而言,它就是一種學習的生態形成。
走著走著,就可以進行培訓;移動過程中,就可以進行培訓;北中南東,所有的同仁都接受同樣的培訓。這就是行動化學習的生態模樣。
那麼,我們該如何形成呢?可以從裡面的一些素材來分類:

第一類素材:靜態文章

最常見的,就是針對一項主題,讓參與訓練計劃的同仁形成一個群組(應用 line 或微信),學習主持人或講師,每隔一段時間就發布一篇文章在這個群組中,大家進行閱讀與學習,並進一步提出心得與見解。
這不會是一種深度學習,但是它可以是一個長期的學習計劃中的一個環節。

第二類素材:討論題目

同樣的,以群組的方式來進行問題的發布,讓大家根據一個案例或題目,進行發想、解答、討論,這樣的訓練方式也可以做為一個長期學習計劃中的一個環節,特別適用於一些思考方向的課程,如邏輯思維、創意發想。
像我自己的思維課程,大概都會在課程結束後,以一個月的時間,發布 15 道練習題,讓大家以兩天一題的頻率,可以不斷去進行發想思考,來提昇課程的實踐成果。

第三類素材:微課

「微課」是企業引進或製作的短時間知識視頻,一段的時間在 6-12 分鐘為最佳,當然,企業也必須擁有相對應的學習平台,讓同仁可以在行動間,登錄企業的學習平台,以選修或必修的方式,進行微課的學習。
很明顯,在學習吸引度上,這一種呈現方式是最好的;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,行動化代表的另一項特質是「隨選」的概念,也就是說,它是自己決定使用的時間點的,因此,「遠距學習」雖然可以邊走邊參與,但是,它仍不算是真正的行動化。

其實,很多人都會去質疑這樣學習的有效度,畢竟,所謂的行動化學習,就表示大家不在我們的「眼皮下」學習,這樣的質疑,就像疫情一開始,許多老闆都質疑大家在家工作時的認真程度是一樣的。
因為我們看不到,所以我就懷疑,這是人性,但是是可以克服的;居家工作,我們會放入許多管理機制、回報機制,這就是解決方案。
同樣的,在行動學習中,我們也必須放入一些管控機制,大家必須提出課程報告、大家必須進行課後考試、大家必須在課後一個月內接受其它同仁的行為評估,這樣都是在協助我們將行動化學習做得更有效度的方案。

「行動化」是必然的趨勢,除了可以滿足年輕族群的學習接受度之外,對於企業而更大的好處,那就是減少「教室學習」的工作時間成本,畢竟大家在行動時,挑選可以的短時間進行學習,那個短時間,很大的可能都不是上班時間啊!

繼續閱讀: